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的魏軍教授團隊近日發表了《3D打印超級電容器 - 技術、材料、設計及應用》的綜述文章,回顧了3D打印超級電容器的最新進展
3D打印技術因其避免了傳統制造業的切割程序以及無需模具的制造即可實現快速制備的特點,尤其是在制造復雜結構、微尺度模型時,具有更大的優勢,已經廣泛應用眾多領域的小批量加工。
近期,西南石油大學朱一林副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種新型增強四手臂缺失支柱手性結構(Enhanced Tetra-missing rib)。
什么是高分辨率的3D打印機?最簡單的定義可能是一臺可以在XY平面和Z軸上以較低的最小特征尺寸進行增材制造的機器。
近日,浙江大學顧臻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結合微納3D打印技術和模具鑄造技術的新型制造技術,制備了具有葡萄糖響應型胰高血糖素微針陣列貼片。
以面投影微立體光刻(PμSL )打印為例,目前高精度光固化三維(3D)打印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快速制造具備微納特征尺寸的高分辨率聚合物模板結構,用于規模化成形制造特征尺寸小至幾微米甚至百納米級別的定制化3D微晶格
西安交通大學張留洋老師課題組提出了一種面外太赫茲傳感器,該傳感器通過摩方精密提供的nanoArch S130高精度3D打印設備進行了加工,并通過實驗驗證了傳感器的高靈敏度。
西安交通大學張留洋老師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反射式手性超表面的簡單、通用的設計方法及其低成本、無光刻的制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