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著名學者竹內昌治教授所帶領的團隊,研究了3種不同的3D打印技術用于雙層脂膜制備及其用于膜蛋白檢測的可行性。
研究人員基于面投影微立體光刻(PμSL)3D打印技術,設計和制造了一種具有超拉伸性、導電性、極端溫度耐受性的水凝膠,并應用于柔性傳感器和腦電信號采集的柔性電極腦機接口。
香港城市大學機械工程系陸洋教授課題組利用先進的微納3D打印技術,研發并制造出可用于測試跨尺度的微納米線原位力學測試微機械器件。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錢波團隊的郭浩等人提出一種3D打印層狀石墨烯氣凝膠的新策略。
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采用3D打印制造微流控芯片越來越可行與方便。采用3D打印技術,可以顯著簡化微流控芯片的加工過程,在打印材料的選擇上也非常靈活。
北京理工大學先進結構技術研究院陳少華、劉明課題組設計并制備了一種新型的多級微結構仿生功能表面,可利用同一表面實現液滴的高效抓取和無損釋放。
上海理工大學張大偉教授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多焦距微透鏡陣列的制作方法。
通過PμSL微尺度3D打印技術打印得到三維微柱陣列模具,然后通過PDMS二次翻模得到PDMS材質的三維微柱陣列,最后再經過磁控濺射等金屬沉積方式將金屬比如金沉積在三維微柱結構的表面作為導電層以形成最終的微柱電極。